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 > 新书 正文

新书

2025-04-05 05:54:56 来源:时事透视网 作者:凌风 点击:2879次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解读中国经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民族复兴之路》林毅夫 著内容简介《解读中国经济》是林毅夫教授的经典著作,以中国经济的真实轨迹为叙述主轴,系统地回顾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并探讨其原因与解决问题的办法。《解读中国经济》中文版各版本累计销售30万册以上,并以多种语言版本畅销全球,曾获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资深媒体人鼎力推荐。新版除了对数据资料做大幅更新,还分析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产生和加速演进的原因,聚焦于未来中国应如何保持定力,以成功驾驭百年变局,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新时期关键理念,探讨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和方向;此外,针对近期 “中国崩溃论”和“中国见顶论”等关于中国经济的各种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剖析和辩驳。全书内容通俗易懂,以新结构经济学的自主理论创新为支撑,从最浅显的经济现象逐渐过渡到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适合政界、企业界、学界人士以及所有关心中国经济的普通读者阅读。作者简介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名誉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1994 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2012年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是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林毅夫教授曾任国务院参事(2013—2023),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并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和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索者”,获“改革先锋”称号。章节概要第一讲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发展绩效,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也对世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堪称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依靠后来者优势与换道超车优势,中国完全可以继续发掘经济潜力,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第二讲 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程度均领先于西方,到了现代社会却落后于西方,最直接的原因是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西方在18世纪和19世纪以后,每当遇到技术发明瓶颈的时候,都可以通过对基础科学进行投资的方式来克服这种瓶颈。因此,要寻找中国没有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关键不在于了解这一问题本身,而是要回答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科学革命。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一个天朝上国在短时间内迅速衰弱下去。面对千年巨变,中国的知识分子油然生出一种让中华民族重新强盛起来的使命感;而面对战争的屈辱和国势的日下,他们又有极大的挫折感。在这几种心态的相互交融之下,中国知识分子不懈努力、上下求索,共同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和社会的历史进程。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足于低的经济发展历史起点,为了快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不仅影响了“三位一体”制度体系的形成,而且深刻影响了包括农村公社化在内的中国农村几个重要制度的产生。第五讲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凭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迅速建立起完备的军事力量,但也为此付出了相应的经济代价。其他经济体也采取了类似的发展战略,但大多数未能实现“赶超”。真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赶上发达国家的只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几个东亚经济体,被称为“东亚奇迹”。它们的成功经验是否给发展中经济体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替代路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东亚经济成功背后的原因。第六讲 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中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起步的。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快速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收入增长滞后于城市,出现了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一系列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第七讲 城市改革及遗留问题中国的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微观治理开始,逐步推向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机制,从计划单轨转变成双轨并存,最终趋向市场单轨。在此期间,非国有的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进入和逐渐壮大,使得中国在转轨过程中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金融部门脆弱、腐败、国有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等遗留问题。第八讲 国有企业改革与苏联、东欧的存量改革的思路不同,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增量改革,这种方式更为有效,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但中国在经济稳定和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息息相关。国有企业问题的根源在于政策性负担。只有解决了国有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上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第九讲 金融改革金融的主要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中国的金融体系以大型国有银行和股票市场为主体。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一个核心问题是金融结构不尽合理,未能为实体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民营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因此,我国应该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积极发展地区性的中小银行,以完善金融结构。第十讲 中国的增长是否真实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中国在1998年出现的通货紧缩以及经济同时高速增长的现象,使得国外许多学者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其实,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前期的大量投资造成了现有产业产能过剩,但是,中国还有巨大的产业升级空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新部署。乡村振兴要建立在产业兴旺的基础上,这既需要有效市场,也需要有为政府。第十一讲 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原因在于推行渐进双轨式改革,采取了以压低利率等要素价格的方式来补贴违反比较优势、没有自生能力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下,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则有助于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并且使得政府更有能力在二次分配过程中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第十二讲 新常态下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转型升级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其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尚未从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中完全恢复,造成对中国的外部需求不足。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期,可以根据不同产业的特征,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通过因势利导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讲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按照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是关键。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是抓手,只有按照比较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才能水到渠成。第十四讲 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复兴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复兴密不可分。文化的先进或落后主要在于经济基础的差异,而文化的绵延不断则在于其核心价值的延续不断。虽然组织和器物几经变化,但中国文化五千年绵延不断,这正是由于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数千年来未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文化有能力保持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取向,并根据时代需要进行上层建筑的创新。第十五讲 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与总结经济理论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其作用就像一张地图——地图不是真实世界本身,而是帮助我们了解周遭的环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往左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景象。地图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简化,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标忽略了或画错了,则经常会造成人们行动的失误。后记 对近期中国发展悲观论调的剖析和辩驳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且新冠疫情之后经济的复苏低于预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很多悲观论调。这些论调都是站不住脚的,既没有真正弄清楚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也没有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条件。目前中国还是世界上机会最多的国家,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的前景保持信心。1本书为林毅夫教授《解读中国经济》一书的教材版。第三版设计了本讲导读、重要术语、本讲小结、思考题、案例讨论题、拓展阅读等内容,并配有教学课件和数字资源,适合作为高等院校与中国经济相关的通识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2本书为林毅夫教授为北京大学全校本科生线上开设“中国经济专题”通选课的线上文字答疑实录,适合作为《解读中国经济》或《中国经济专题》的参考阅读资料。3本书为林毅夫教授为首届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开设“中国经济专题”小班课的研习交流实录,适合作为《解读中国经济》或《中国经济专题》的参考阅读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作者:凌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